【资讯】中红外硅波导集成芯片,助力生物分子检测 | 前沿进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余霞教授课题组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岐捷教授合作,提出一种大芯肋形硅波导集成梯度纳米天线阵列的芯片,实现了硅基片上5~7 μm长波红外宽带范围内的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并且在自主研发的激光光谱平台上实现了蛋白质酰胺I、II带光谱...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激光与光电功能材料部特种玻璃与光纤研究中心于飞研究员与胡丽丽研究员团队,基于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高掺杂、高均匀性掺钕石英光纤,并基于该光纤实现0.9 μm和1.06 μm的全正色散锁模激光输出。...
结构照明显微镜(SIM) 是一种能够获得宽视场、高时间分辨率和低光毒性的方法。标准SIM大约可将空间分辨率提高到光学系统衍射极限的两倍。因为SIM旨在实现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所以DOF通常非常小,这意味着SIM需要高水平的焦距控制,限制了显...
【资讯】多波长高速量子阱纳米线阵列微LED助力新一代片上光通信芯片
目前大多数微纳LED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可见光的III-V族氮化物材料系统,而工作在通信波长范围的高速红外微纳LED仍处于萌芽阶段。除了是上述提到的光子集成电路的核心部件之外,这一波段的微纳LED器件也是其它新兴技术,例如下一代可见光通信技术...
全息显示能够直接重建目标场景中物体的物理光波,使得人眼能够最自然地观察显示信息,因此被认为是终极的显示技术方案之一。全息显示中,空间光调制器(SLM)是最核心的器件,对照明光进行调控。...
近红外(NIR)视觉探测器和相机在成像、传感和显示等高科技技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护目镜或双筒望远镜的近红外相机对夜视、医疗和农业成像尤为重要。在传统的近红外相机中,近红外光(700?2500 nm)通过光电阴极被吸收,导致电子放电...
【资讯】纳米线发光二极管能否成为AR/VR光学引擎的最佳解法?
高分辨率、宽视场角(FoV)、轻巧紧凑的外形以及低功耗是增强现实(AR) 和虚拟现实(VR) 显示器的必需要求。与液晶显示器(LCD) 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显示器相比,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因其高峰值亮度、出色的暗态、...
随着NIR-II 光致发光探针的开发及配套相机等设备的发展,NIR-II荧光活体功能成像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当前的NIR-II活体成像系统还是以工业镜头获得的平面成像为主,能够获得毫米级深度荧光成像,但是无法反映三维深度信息,加之小鼠...
铌酸锂,因其较宽的光谱透明窗口、较高的功率阈值以及强大的非线性和电光特性,几十年来一直是非线性光学和光纤通信的重要材料。最近出现的绝缘体上薄膜铌酸锂(LNOI)作为绝缘体上硅光子学的类似平台,已经可以实现晶圆级制造、加工紧凑、高密度的铌酸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