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平台
筱晓光子推出的光学平台,用于精密光学实验的隔振工作台,由蜂窝芯金属(如钢/铝)结构和磁性面板组成,固有频率<2Hz以隔离地面振动,表面平整度<0.1mm/m²。其尺寸从0.5m²到10m²不等,可选阻尼脚或气浮支撑,适配激光干涉、量子光学等对稳定性要求苛刻的场景。
超低频隔振(>90%振动衰减)与高刚性,但需定期调平维护。
筱晓光子推出的光学平台支撑架,用于固定和调节光学平台高度的机械结构,通常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承重能力>500kg,高度可调范围±50mm,配备锁紧轮和防滑底座。部分型号集成主动隔振(如气动或电磁阻尼),适用于楼层振动传递较强的实验室环境。
高负载调节与被动隔振,但主动隔振版本需外接气源/电源。
筱晓光子推出的光学平台和支撑腿套件,预组装的完整隔振系统,包含光学平台本体、支撑腿(4-6根)、调平螺丝和防滑垫,出厂前完成固有频率匹配(如1.5Hz)。用户只需简单调平即可使用,大幅缩短部署时间,适合快速搭建临时实验系统或教学演示。
即装即用的隔振解决方案,但扩展性弱于分体式设计。
筱晓光子推出的隔振配件,用于增强光学平台性能的辅助组件,包括阻尼橡胶垫、气浮隔振器、磁性夹具和防尘罩等。其通过进一步衰减高频振动(>10Hz)或环境干扰(如气流),提升实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超精密测量(如纳米级位移检测)。
针对性振动抑制(如高频/低频),但需根据平台特性匹配选型。
筱晓光子推出的光学平台教程,指导用户正确安装、调平和使用光学平台的文档或视频资料,内容涵盖基础调平步骤、隔振性能测试、常见问题排查及维护建议。其通常由平台制造商提供,包含案例演示(如干涉仪搭建)和安全规范(如负载分布要求),帮助用户快速掌握精密光学实验的搭建技巧。
系统化的操作指南与故障树分析,但实际效果依赖用户动手能力。
筱晓光子推出的光学平台工作台,集成光学平台与实验支架的模块化系统,通常配备T型槽面板、多自由度调整架和电缆管理接口,支持快速组装光学元件(如透镜、反射镜)。其尺寸紧凑(1-2m²),适合小型实验室或教学场景,部分型号带滚轮便于移动。
快速实验部署与灵活扩展,但负载能力低于大型专业平台。
筱晓光子推出的ScienceDesk工作台,专为科研设计的紧凑型光学实验台,结合光学平台隔振特性与办公桌功能,桌面内置M6螺纹孔和磁性区域,支持光学元件直接固定。其集成电缆通道和防尘设计,适合桌面级光学实验(如 holography)或原型开发,但承重通常<100kg。
科研与办公一体化设计,但隔振性能弱于全尺寸光学平台。
筱晓光子推出的层流罩,为光学平台提供洁净环境的密封装置,通过HEPA过滤器产生垂直或水平层流(风速0.3-0.5m/s),达到ISO 5级洁净度。其框架为铝合金或不锈钢,侧面采用透明亚克力板便于观察,适用于纳米加工、生物光学等对颗粒敏感的实验。
局部百级洁净环境与低湍流,但需定期更换过滤器并控制噪音(<55dB)。
筱晓光子推出的光学平台罩壳框架,为光学平台定制的外壳支撑结构,通常由铝型材和透明板材(如PC或亚克力)组装而成,提供防尘、防气流扰动和弱电磁屏蔽功能。其设计兼容平台原有螺纹孔,可加装卷帘或门锁,适配长期稳定的实验环境(如量子光学)。
模块化防护与快速拆装,但全密封设计可能影响散热。
筱晓光子推出的罩壳和组件,用于光学平台的全套防护系统,包含顶盖、侧板、连接件和密封条等,材质可选金属(防EMI)或塑料(轻量化)。其通过磁吸或螺丝固定,内部可集成照明和温湿度传感器,适用于激光安全防护或特殊环境(如高湿度)的实验需求。
定制化安全防护与环境控制,但复杂结构可能增加平台重量和调平难度。
筱晓光子推出的激光防护和遮光帘,一种可阻挡特定波长激光辐射的特制屏障,通过吸收或反射激光能量来防止透射和散射,确保工作区域外的安全隔离。
定向吸收/反射特定波长激光,兼顾高阻隔性、耐高温性与环境适配性,实现动态工作区域的安全隔离与操作可视需求。